历代书法大家临帖也不像,为啥?

历代书法大家临帖也不像,为啥?

现在人把古人临帖总结成四个阶段,第一阶段:摹帖;第二阶段:对临;第三阶段:背临;第四阶段:意临。

摹帖是学习最初的一种练习控制笔的方法,主要是为了让从来没有使用过毛笔的人,通过熟能生巧达到熟练使用毛笔的目的。对于书写必是毛笔的中国古人这个基本上不是问题,只有我们今天的人才需要有这样的训练。

褚遂良临《兰亭序》

古人基本上是从对临开始的。不过他们对的都不是真迹,只是更早一点的摹本,比如唐代冯承素的神龙版《兰亭序》。对临是临帖最常用的方法,也是学习中最实用方法。

背临的前提是能背帖,就是将贴中内容笔法字形结构都记下来,然后再写出来,这就是我说的“烂熟于胸”,没有对原帖的充分理解,是很难做到的。

吴昌硕临《石鼓文》

前面三阶段都是基本功,也就是入贴,而要做到出贴,就要进行第四阶段的学习,那就是意临。“意”就是一种感觉,书家在广泛临帖中寻找自己的感觉,这就有个问题摆在面前,临的像与不像?而且,意临也可以称为博取众长,只在帖中找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或几点就可以了,如果还拘泥于像不像,那就和背临没什么区别了。

展开全文

下面这是董其昌临米芾《方圆庵记》,我们不难看出两个人在字的取势上差别有多大。

纵观全贴,最像的字就是这个“法”字,通过这个“法”和与之相邻的“师”字但不难发现董其昌与米芾的区别:米芾每一笔都交代的清清楚楚,一丝不苟,写的很严谨,虽是行书,更偏楷一些。相比之下董其昌就显得飘逸,他的行书更草一些。

临帖像不像,其实有两种情况,第一,初学者对笔墨把握不好,不能临像;第二,临帖到最后,没有必要再依葫芦画瓢那样追求像。

壮士, 请留言!

书法课堂

图文来源:网络...

免责声明| 旨在分享传播,转发仅为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文为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转载标错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免责声明| 旨在分享传播,转发仅为交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文为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转载标错或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小编推荐

梁启超:书法为第一等娱乐

深圳市书法院 只差您一个关注呦~

深圳市福田区同德路2号( 地铁通新岭站3号线B出口,6号线E出口)

由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日本鳗鲡
365登录次数限制

日本鳗鲡

📅 06-29 👁️ 5192
8款你可能不知道的刷题APP
日博365登录网址

8款你可能不知道的刷题APP

📅 06-27 👁️ 3976
如何用手機格式化SD卡 ▷➡️
bet3365.com

如何用手機格式化SD卡 ▷➡️

📅 06-30 👁️ 76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