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鳗鲡

日本鳗鲡

日本鳗鲡(学名:Anguilla japonica,俗名白鳝、青鳝、鳗鱼、白鳗)为鳗鲡属的一种鱼类,由于过度捕捞,日本鳗鲡数量极速减少,2014年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濒危物种。[3][4]

日本鳗鲡

保护状况

濒危(IUCN 3.1)[1]

科学分类

界:

动物界 Animalia

门:

脊索动物门 Chordata

纲:

辐鳍鱼纲 Actinopteri

目:

鳗鲡目 Anguilliformes

科:

鳗鲡科 Anguillidae

属:

鳗鲡属 Anguilla

种:

日本鳗鲡 A. japonica

二名法

Anguilla japonicaTemminck & Schlegel, 1846[2]

异名

Anguilla angustidens Kaup, 1856

Anguilla breviceps Chu & Jin, 1984

Anguilla manabei Jordan, 1913

Anguilla nigricans Chu & Wu, 1984

Anguilla remifera Jordan & Evermann, 1902

Anguilla sinensis McClelland, 1844

Muraena pekinensis Basilewsky, 1855

目录

1 分布

2 特征

3 生态

4 经济利用

5 参考文献

分布

编辑

本鱼分布于马来半岛、朝鲜半岛、日本、台湾(兰屿、绿岛)[5]、中国大陆沿海与太平洋水系入海江河(四川境内的长江干流、金沙江、岷江、涪江、嘉陵江、沱江、渠江等水系)、菲律宾群岛等地的淡水溪流中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长崎。[2]

特征

编辑

本鱼体延长呈圆柱形,头部呈锥型,但肛门后的尾部则稍侧扁。鳞片细小,埋皮下,背鳍及臀鳍均与尾鳍相连。胸鳍位于鳃盖后方,略呈圆形。鱼体背部深灰绿或黑色,腹部白色,无任何斑纹,体表无任何花纹。成年体长可达40至90厘米,目前体型最大的日本鳗鲡长达150公分。

生态

编辑

属于降海产卵的洄游鱼类,在河流中生活6至8年后,成熟的个体于秋、冬季顺河游入海中,在大洋深处产卵。卵孵化后随海流漂送,经柳叶状幼体(英语:Leptocephalus)时期的变态行为,而达到河口成为透明的“鳗线”。雌鱼溯河,雄鱼在近海及河口附近索食生长。肉食性,以小鱼、虾、蟹、水昆虫及动物尸体等为食物。[6]

经济利用

编辑

日本鳗鲡年产量,FAO数据[7]

可以烧烤、煮汤、红烧。常被加工制作成蒲烧鳗。现时科技仍未能人工繁殖日本鳗,故鱼苗仍然是从海中捕获再进行养殖。

参考文献

编辑

^ Jacoby, D. and Gollock, M. (2014) Anguilla japonica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. In: IUCN 2014.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. Version 2014.1

^ 2.0 2.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. 鳗鲡. 《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》.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. [2009-04-11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-03-05).

^ 科学松鼠会 » 日本鳗成为濒危物种,已经三年了. [2019-03-16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2-14).

^ madmonk说道:. 科学松鼠会 » 日本鳗鱼快被吃绝了?中国人起了什么作用. [2019-03-16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-02-14).

^ 日本鳗鲡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sinica,2016-12-11查阅

^ 李思忠,《黄河鱼类志:黄河鱼类专著及鱼类学文选》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水产出版社,2015年,ISBN 9789578596771;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,2017年,ISBN 9787567015371。

^ FishStat database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, FAO.

日本鳗鲡的图片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

相关推荐

喜马拉雅
bet3365.com

喜马拉雅

📅 06-28 👁️ 5553